51乐看下载网 > 看历史 > 韩改何6:晚唐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族属浅析

韩改何6:晚唐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族属浅析

近些年来,多篇文章均称晚唐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为粟特人。笔者根据何弘敬墓志铭、相关史籍与族谱进行了考辩,认为何弘敬或何妥为栗特人观点均没有直接证据。最早记载何妥的《隋书》最为可靠,《北史》、《通志》均有可能存在校考失误。说何弘敬为粟特人的主要依据是河北藩镇粟特人多。笔者在此不揣冒昧略作考辩,以正视听。

邯郸丛台公园内,珍藏着何弘敬墓志——据说是迄今为止,体态最大、文字最多的出土墓碑墓志,该墓碑原在河北大名县万堤农场境内。大名县还有何弘进父亲何进滔的一通“德政碑”,由柳公权书写,可惜在北宋时被改为“五礼记碑”,被称为中国现存第一大古碑。

何弘敬墓碑文之源流世系

何弘敬墓志铭[3]记载了何氏起源:“周皇叔虞之后,十代孙万,食菜于韩,封为韩氏”、“至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流散,吴音轻浅,呼韩为何,因为氏”,与唐朝中期的姓氏书《元和姓纂》如出一辙。志文中何弘敬为庐江人,先祖何比干、九世祖何妥……。何弘敬生卒年为公元807~866年。

《隋书·何妥传》[1]记载:“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父细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妃,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西州大贾。”何妥的哥哥是何通,何通之子为何稠,因江陵失陷举家入蜀。何妥精礼仪,通韵律,官至国子祭酒(国子学或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何稠精于建造工艺,能仿制失传的绿琉璃、锦袍,入唐为将作少匠。

墓志中何弘敬的先祖“何比干”,在东汉《三辅决录》、韦昭《吴书》、唐代李贤校注《后汉书·何敞传》、北宋《太平广记》都有记载。汉代史书《东观汉记》,记载了包括何比干在内的连续九代何氏及官职。在《汉书》、《后汉书》中,共记载有汉代何姓人物三十多个。《晋书》等南北朝时的史书,也记载了大量的何氏,仅何桢一支的十代人就有七十来人出现在史书中,并且大部分载明了世系关系。

在所有史籍与考古资料中,西汉之前均没有发现明确的何姓人物。《元和姓纂》[3]等姓氏书记载:战国末代君王韩王安子孙,流散江淮,改韩姓为何姓。此后出现的其他何姓,最早是《魏书》记载的贺拓氏改何氏、隋唐时期的昭武九姓何氏,后者被认定为西域粟特人。

庐江何氏的族谱,在晋至唐代称为《何氏家传》,收录于《隋书》,唐朝中期还有史书摘引,存世时间有几百年。《何妥家传》也收录于新、旧《唐书》,说明北宋时仍然存在。东晋志书《华阳国志》记载“郫县郡西北六十里。冠冕大姓:何、罗、郭氏。”其中的何氏,均为何武家族。《唐书》与唐代墓志,也有多名西安、剑南东川何氏。

瑞昌何氏族谱记载,何比干有一子迁上谷(河北),二子迁蜀郡(四川郫县)。其中一子是何寿,现在只有这一支的部分后裔有较完整的族谱,其中记载有何通、何妥、何稠,但没记载到何弘敬,只有贵州遵义谱记载了何弘敬一族。

何氏郡望有庐江、南阳、郫县、东海等,唐代墓志[2]中的何姓人物多数以庐江、陈留为郡望,这与何氏历史及何弘敬墓志铭一致。

魏晋人物何桢的后裔,在刘宋朝及梁、齐、陈朝,除了担任宰相等高官以外,还有皇后、王妃、驸马十来人。因此,何妥之父“事梁武陵王妃”很正常,不能因为通商入蜀致富就判定为粟特人。

考古发现:在西汉晚期,丝绸之路上戍边的内地人数量很大,主要来自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少数人还携有妻女,不知后来有没有回到原籍?这些人远迁边陲发生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其中就有何姓人。

有史料表明,东汉时丝绸之路曾三通三绝,不少内地人长期滞留在那里,并形成了汉人名族。虽然后来有一部分回归内地,但长期居住在那一带的基本胡化了,直到唐朝才陆续恢复汉人身份。

现存的唐朝墓志有多名何姓人。有的明确记载为昭武九姓之西域何国何氏,如何少哲。还有多例被现代历史研究者推测为何国何氏,如何弘敬、何少直、何君政等。但是,何弘敬、何德的墓志,明确记载为庐江郡人,何少直墓志记载为陈留郡人,这都是最重要的何氏郡望。从唐朝墓志与甘肃敦煌发现的资料看,何德不是何国何氏。因此唐代何弘敬墓志是真实的,他就是庐江何氏。作为宰相级的人物,他完全没有必要攀附,也不太可能冒认。看来这些历史学家的“推测”,可能全是错误的!

《汉书》记载,西汉何封征西域,任职佐帅,因功被封为聚胡男。同期另一将军郭钦被封为劋胡子。何封是与何武同时期的人物,约比何武小一辈。“劋”为征讨、灭绝的意思,西汉竹简上记载有很多这类官职名或哨所名,如诛虏候长、诛虏隧,破胡隧、夷胡隧、执胡隧、制虏燧、乘胡燧等。显然,与这类名称有关的人,都不是胡人。

现在还找到了这一时期的多名何姓人,在甘肃、内蒙一带担任候长一类的职务。除了出现何寿、何武、何霸名字以外,还有两名何姓人载明了籍贯,分别为南阳涅阳邑东城里、南阳穰邑□里。这俩人的迁出地非常近(在今天的南阳与邓州之间,大约在侯集镇、穰东镇境内),均为西汉末的何武、王莽时期。

目前发现史书、族谱以外的汉朝何姓人共有十多个,时代与籍贯均没有与庐江何氏族谱相悖之处。

根据《汉书》[1]记载:张良父祖两代五世相韩,汉初有张良、韩王韩信。还提到 “冯商称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山东出土的东汉《张迁碑》表明,张释之、张骞、张迁也是张良家族。

战国时期的韩国,末代太子韩成称为横阳君,楚汉相争时被项羽所杀。韩国另一王室子弟韩信(与淮阴侯韩信同名),其儿子韩颓当封弓高侯,韩颓当的儿子韩说封喦道侯。封地均在山东、河北相接处,这一带也邻近张良家族的早期郡望清河郡。附近有横阳河,是否与横阳君韩成有关,不得而知。

韩颓当归汉后,其孙子韩婴封襄城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封博望侯,西汉晚期何武封氾乡侯。王莽时期又有韩骞由颍川郡迁方城,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宛人”、三国名士“何颙,襄乡人”。晋代《襄阳耆旧传》记载,东汉车骑将军何熙,由郫县迁南阳、襄阳一带。何弘敬墓志记载“何妥封襄城公”。上述封地或居住地均在河南南阳附近,晚期向湖北襄阳方向迁徙。自此,张、何、韩三姓,均有了南阳郡望。

《水经注》称何进故宅为何堂,在南阳市南三十里。南阳至襄阳之间至今仍有“何冢”、“韩冢”墓葬遗址,南阳有张释之、张衡、张仲景等墓,鲁山有韩愈家族墓。韩冢在襄阳市北,墓志上有“辽西韩”,随葬的砚台背面写有“何”字。主持考古发掘的武汉大学王然教授认为,这是晋至隋唐时期的韩、何家族墓,有可能上推至三国之前。西安出土的北周张政墓志也表明是张良家族,是从南阳新野附近迁出的。墓志中的小地名与张、何族谱研究吻合得很好。

河南南阳、湖北枣阳,也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敦煌史料记载的南阳张氏[4](张良家族)、阴氏(光武帝皇后家族)、何氏(韩王安后裔),人物关系与地理位置都很近,刘秀家族也有与何氏联姻的三处史籍记载。张、韩、何三个家族,自西汉末在河南南阳汇合,并受张骞的影响,部分人口迁入西域敦煌。唐末瓜州归义军节度使就是南阳张氏,并建立过“西汉金山国”。

根据《后汉书·何敞传》李贤注,西汉何比干与张汤同一时期,均任职于最高司法机关。汉代有多名张、何两族人物先后担任廷尉、蜀郡太守等职,相互提携的现象比较明显。

现存何氏族谱也记载了唐朝何昌期、何邕等人,杜甫诗中多次写到这一家人。今天西安长安区何家营的唐代古乐,就是何昌期部属传承千余年的的文化遗产。从何邕夫人李氏的墓志[2]及史书可知,唐朝何氏在四川剑南东川任要职。何邕夫人的父亲是鲜于叔明,原籍河北渔阳,封蓟国公,本姓严,随外家冒姓鲜于,赐姓李。何邕夫人的伯父鲜于仲通也是蜀中大豪,与杨国忠关系很好。

冯培红文章[6]中也提到:晚唐干宁二年(895)《韦君靖建永昌寨》摩崖碑,刻有东川节度使及昌州各级将校名录,其中有何荣、何德等6名何氏。

有鉴于何氏家族在汉~唐时期的影响,何弘敬作为唐朝宰相级(中书令)的人物,如果是粟特族,是不太可能冒认汉族庐江何氏的。

先看看与昭武九姓姓氏相同的汉人何姓,西汉晚期在内蒙、敦煌的情况:《居延竹简》[4]记载了何镇(南阳郡涅阳东城里)、何邠政部、何君治所等内容,也出现了不少南阳郡张氏,以及曹姓、史姓(戍卒济阴郡定陶池上里史国)等内地汉人。

《后汉书》有多段文字记载何熙、耿夔等征讨匈奴的事迹,地点在内蒙、山西。

从何弘敬六世祖何令思开始进入河北从军,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何进滔、何弘敬、何全暤先后担任魏博节度使。从唐代韩国昌、罗让、米文辩墓志[2]还可以看到,他们均是一家三代追随何弘敬及其父子,说明这些人有相当的家族渊源。严耕望、郑炳林、冯培红等人的研究[6]也表明,藩镇押衙、虞候等均为归义军首领、节度使的亲信,兼知从藩镇幕府到地方州县军镇的官职。

粟特人有史以来几乎一直受到外族的控制,诸种势力争衡中,本国形势变化无常之下,他们常常会选择向周边国家迁移。此外,由于粟特人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强大国家,出于寻求政治依靠或学习先进经验的心理,他们往往派遣质子来朝中国,因而质子入朝引发的移民自然也可归为政治原因。

从现有文章来看,没有一个人提出了直接证据,来说明汉朝、唐时居住在北方的何氏、曹氏都是昭武九姓。那些提出何弘敬是粟特人的理由是:晚唐五代时期,河北、敦煌是粟特人的主要迁入地。即便如此,就能推断当地的最高军事统帅是粟特人吗?当时当地的粟特人达到了这么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吗?

事实可能正好相反:(1)在荣新江、冯培红等人提出魏博节度使何氏、归义军节度使曹氏是西域人之后,李并成、解梅就撰文[7]指出:敦煌归义军首领曹议金供养像,是明显的汉人形象。何弘敬墓志明确记载为庐江郡人,石碑纹饰也丝毫未见胡人特征。(2)东汉时西域三通三绝,但敦煌滞留汉人颇多。唐朝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又失去了西域。公元848年,敦煌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张氏世为州将,为沙洲豪门首富,张议潮之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经过张氏家族数代人的经营,“沙洲一郡,人物风华,一同内地。”[8]。张议潭、张议潮先后留在长安为质,前者授为金吾卫大将军,后者敕封为归义军节度使、河西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右神武大将军、河西万户侯。二人均卒于长安。在张承奉前,归义军曾先后被索勋、曹议金所据。但是,索勋为张议潮女婿,曹议金为索勋婿,张议潮外孙婿。张、索、曹、何均是自汉代就进入西域的汉人,敦煌简、敦煌名族志均有记载,曹氏可见东汉曹全碑(发现于长安,记载曹全为敦煌人);(3)从古至今,河西陇右从来就是中央政府打击或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敦煌、内蒙、河北作为抗击匈奴、吐蕃的前线,历来是相通的;(4)河北的魏博节度使先是史宪诚,此后,何进滔打跑了朝廷任命的新节度使并继位。这在唐末五代时期很正常,因为他们都有几个家族、一批亲信,共同奋斗几代人才有这种实力。瓜州节度使的争夺亦相似,北宋皇帝赵匡胤的上位何尝不是如此?

历代何氏都有以艺文、礼制见长者,汉~唐正史收录何氏著作共41部,文化名人有何休、何晏、何承天等。何妥的情况与此相符,多部著作收录于《隋书》、《唐书》。何弘敬墓志说何妥“文德辉赫,冠绝当时”。《北史·何妥传》记载,何妥在隋朝曾以私结朋党为由,一次奏倒百来名官员,包括尚书右仆射苏威,显然不是粟特人所能作到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除《隋书》以外,其它史书均没有出现“细胡”二字,也没有见过将细胡解释为胡人的史籍。仅敦煌竹简出现过如下内容:“显明隧戍卒,河东郡□新里,魏宜生,绶细胡一,□□,一长四寸,一长三寸”。结合相关竹简,初步判定“细胡”为描述胡须的样子。笔者认为,《隋书》中的“细胡”并不是何妥父亲的名字,《通志》将何妥籍贯西城记为西域、《北史》将细胡记为细脚胡,均是对《隋书》的校考失误。将何妥、何弘敬称为西域人、粟特族,只是某些人的猜测,并没有史籍与考古证据。《隋书》记载何妥为西城人,不能混作西域人。

参考文献:

[1]《二十四史》【M】,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书局 (2000-01)。

[2] 周绍唐、越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元和姓纂(共3册)》【M】,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1版。

[4]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5] 郑炳林、安毅,敦煌写本敦煌名族志残卷撰写时间和张氏族源考释,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

[6] 冯培红,晚唐五代藩镇幕职的兼官现象与阶官化述论,《敦煌学研究》,2006年2期。

[7]李并成、解梅,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果为粟特后裔吗,《敦煌研究》2006第6期。

[8] 见敦煌文献《张淮深变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墓志铭,庐江,人物,唐朝,魏博,唐代,何武,何弘敬,史书,节度使,故事传记,庐江,南阳,敦煌,何弘敬,墓志

51乐看下载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墓志铭,庐江,人物,唐朝,魏博,唐代,何武,何弘敬,史书,节度使,故事传记,庐江,南阳,敦煌,何弘敬,墓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墓志铭,庐江,人物,唐朝,魏博,唐代,何武,何弘敬,史书,节度使,故事传记,庐江,南阳,敦煌,何弘敬,墓志的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