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乐看下载网 > 看历史 > 韩改何5:庐江就是青弋江

韩改何5:庐江就是青弋江

历史上有没有一条“江”名叫“庐江”?“庐江”在哪里?作为江水的“庐江”与今天的“庐江县”有关系吗?唐朝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今天的历史学家们也各持己见。可是,众多的何氏家谱却把“庐江”、“庐江郡”与今天的“庐江县”等同起来。笔者认为:庐江就是青弋江,泸江即庐江,与今天的庐江县无关。

安徽寿县出土的楚国文物《鄂君启舟节》,有助于庐江地理位置的考证。

鄂君启舟节图片及试释

结合楚国历史及地名演变、以及楚国主要附庸国、楚文字等方面来研究,可以专门写一本小书。

专家们对鄂君启金节(含车节与舟节)上的文字,释读结果差异很大。比如:

对于“鄂”(起点),有人认为是在今天的鄂城,有人认为是在南阳西鄂;

对于“郢”(楚都),有的说是荆州纪南城,也有人认为是在安徽寿春。

对于鄵字,专家们大多认为不对应今天的巢湖,那邡字就一定对应方城吗?.....,总之,金节中的地名好多难以辨认,即使确认了文字,与古籍中的地名及今天的地理位置也难以对应。必须综合考虑路线的合理性、连续性,才能最后定论。

在可见的研究文章中,有人把水陆两路都定在楚国最早的生活区域,也有人认为陆路在淮河沿线;对于水路,大都认为是汉水、长江,但具体路线也没有取得共识。

之所以遇到这么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楚国的许多地名是随着人口迁徙而变迁的,史籍中的相同地名,不一定对应同一地理位置,人们很难辨别史籍中的地名混乱。由此导致了有人认为庐江在湖北南漳、把车船路线固定在早期楚国区域等错误。还有文章把铭文中的很多地名解释为泛指,则是更低级的错误。对于安徽省博物馆中鄂君启金节的释文,我都能看出多处错误。出现如此多的差异甚至是错误,一是没有抓住时间段(楚怀王、屈原时期),二是对关键的地名、水名位置没有取得共识。

在今天的江西有庐山、章山、芦溪,安徽南面的黄山区域也有很多带卢、芦、章、鄣字的地名,它们应与楚国时期的卢国、鄣国(或章氏部落)有关。再考虑到楚怀王所在的时间段及“郢”(楚国都城、别都或行政中心,均称郢或地名加郢字)的位置,可以排除庐江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等多种推测。

对于金节,目前可以确定如下几点:

一是铭文中的水路包括洞庭湖,舟节中几乎包括了洞庭湖周边的所有重要水名。

二是部分地名,松阳即枞阳;爰陵即宛陵(汉代史书记载),今宣城;《诗经》有“采芑”。与“芑”字型有关的还有一些,如宜城邔县。

三是庐江、泸江的写法相通。庐江即泸江。

最早出现的是卢字,繁体是盧。“庐”字的繁体也是廬。在早期篆书中,泸、庐二字均包含卢字,甲骨文、早期金文(商周青铜器铭文)中都没有出现庐字,也没出现炉字。

按甲骨文、金文的形意解释,盧就是作饭、取暖或冶炼的用具。卢国应该是发明并大量使用这种炉具的部落,他们作饭或冶炼的“盧”不同于今天的灶,应该是容易移动的。

今天所见的垆、泸、庐、炉,都由原型字“卢”演变而来。相关的水名有瀘江(泸江或庐江),地名写作盧(卢)、廬(庐),房屋写作廬(庐)。后期与地域联系起来,再加上近代汉字简化,才产生了庐山、庐江的写法,没有理由肯定庐江因庐山而得名。东汉应劭最早提出有“庐子国”,照此分析可称“卢子国”。

综合他人成果,笔者试译《鄂君启舟节》所载的行船路线:

自鄂,逾湖,逆汉,庚鄢,庚笆阳,逾汉,庚王阝,逾夏,内阝云,逾江,庚彭泽,庚松阳,内江,庚爰陵,逆江,内湘,庚茶,庚兆阝阳,内氵雷,庚鄙,内澬、沅、澧、渎,逆江,庚木关,庚郢

对多次出现的连接动词,释义如下:

庚——更换、转至(某码头)

逾——逾越,这里指顺流而下

逆——逆流而上。原字“辶+上”

内——由干流转入支流

对鄂君启节的地名或水名释文,还有很多没有定论,特别是湖、鄢、笆(或芑),给结果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即使出现了最大的变化——汉释为滩或湖释为油(淯),自松阳(枞阳)至爰陵(宛陵)一段,其线路也不会改变。

以图中的地名连接,很清楚地表明:经过长江彭泽、松阳段,转入长江支流,到达爰陵的那条江,只可能是青弋江(泸江,庐江)。当然还有可能是水阳江,但庐江之争历来都与它无关。鄂君启节中的泸江,更与今天的庐江县无关。

如果不能确认鄂君启金节中有“泸江”,通过其它古籍能够确认庐江位置吗?

《山海经》: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

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

赣水出聂都东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

《汉书.地理志》: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又:宛陵,彭泽聚在西南。

《水经》: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水经注》: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彭蠡泽在豫章彭泽县西北。

比较可知,水经、水经注、山海经中的部分内容不同,可能与断句、后人改动有关。《汉书》的作者肯定熟知《山海经》,距离成书时间较近。郦道元写《水经注》之前,很多地名都改变了,他的说法可信度肯定不如《汉书》,何况人们对“彭蠡泽”所指也有争议。

对于庐江,认同度最高的有如下几点:庐江、浙水(下游为钱塘江)均发源于三天子都或三天子彰。庐江在安徽境内的长江以南。

除《汉书》以外,其它三种记载对“庐江”位置,均不具备唯一性与排它性。

最关键的“三天子都”在哪里?专家们众说纷纭,外行更是一片茫然。彭泽到底是指彭泽聚,还是彭泽县、彭蠡泽?也没有统一认识。受郭沫若的影响,当代专家们对“青弋江就是浍江”倒是比较统一。

由于没有弄清楚三天子山(都、鄣)在哪里,所以无法用它确定庐江位置。《史记》索隐曰:都,古文尚书作“猪”。孔安国云“水所停曰猪”,郑玄云“南方谓都为猪”,则是水聚会之义。因此,“三天子都”可能是“三天子山之都”,即三座大山之间的湖,这与庐江出自太平湖的说法相符。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庐江郡,所辖安徽境内的宣城、泾县、陵阳、春谷4个县划归鄣郡,并改鄣郡为丹阳郡。西汉初的庐江郡包括安徽境内的长江南面,秦朝四十八郡中的庐江郡在江南。

当今影响较大的两种说法是:

1. 浙江与庐江之水均出自率山,即庐江为今天的乐安江,认为庐江水经过江西彭泽县的西面进入长江,它与《水经注》相符,考证者是想把庐江与庐山联系起来。

2. 庐江就是今天的青弋江。此说的重要依据是,以上古籍中的“彭泽”不是指江西彭泽县,而是指黄山太平湖东北边的彭泽聚。

对于第二种说法,笔者在此补充如下(为便于阅读,引用史书的文字有删节):

(1)《汉书》明确记载了庐江、陵阳、彭泽聚: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扬,属扬州。有铜官。扬郡共有十七个县,其中有陵阳宛陵。彭泽聚在宛陵的西南。(笔者注:彭泽聚不是县名)。

(2)《后汉书》丹阳郡明确记载了陵阳、宛陵:丹阳郡,为秦朝鄣郡,汉武帝更名为丹阳郡。建安十三年,孙权从丹阳郡分出了新都郡。丹阳郡下属十六城(县):宛陵;溧阳;丹阳;故鄣;于潜;泾;歙;黝;陵阳;芜湖;秣陵;湖熟,侯国;句容;江乘;春谷;石城。(笔者注:宛陵排在第一位,是郡治所在地。“聚”同今天的“集”,北方人把去市场称作赶集。郡治西南边有彭泽聚,说明宛陵在秦汉时就有大集市。它把陵阳、彭泽聚联系了起来,从而锁定了“庐江”的位置。)

(3)晋代仍有彭泽聚。《晋书》:宣城郡,太康二年置。统县十一,其中有“宛陵:侯相,彭泽聚在西南。”、“陵阳:淮水出东北,入江。”

鄂君启舟节中的爰陵即宛陵,今安徽宣城。春秋时名爰陵,秦初正式置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这为鄂君启舟节又增添一个固定坐标点,行船路线基本清晰起来了!

笔者认为,关于庐江的第二种说法具体而可考,且与《山海经》、《汉书》均相符,这个彭泽聚地名在《晋书》中仍然存在。

秦汉时期设置有庐江郡,早期的庐江郡以江南为主,因此《汉书》的作者对庐江地理位置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所以没有采用《山海经》的描述,而改用了当时的地名。

根据以上补充材料及分析,可以确认《汉书》中的庐江就是今天的青弋江。这一观点已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同,如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辛德勇等。

如果最后确认了鄂君启舟节的路线,则为庐江位置再添铁证。此前的主流专家们,一直认定鄂君启舟节中的“浍江”是青弋江。由以上分析可知,他们确实把“泸”字误释成了“浍”字。

西汉历史地图之庐江

西晋历史地图之沪江

西汉、西晋地图,标明了彭泽聚、庐江。秦汉至三国各时期的地图,为历代专家研究成果的积累,均有所据——秦开国之初,废分封定郡县有庐江郡,此区域在秦三十六郡地图中为九江郡。秦四十八郡中此区域改为庐江郡,仍在江南。汉代庐江郡移至江北,但《汉书》却记载了庐江在江南的具体位置,这些地名在晋代还存在,当然要相信。

唐朝至今,人们对庐江争论不休,核心只是几个字:彭泽“聚”与彭泽县,“宣”城与宜城,“卢”子国与庐子国。近代还出现了“泸”江与浍江之争。知道了讹误之源,所有疑惑都能迎刃而解了。(加引号的字就是正解!庐字源于卢,庐江就是泸江,郡名用庐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路线,金节,韩改何,庐江,水名,地名,彭泽,天子,鄂君启,楚国,故事传记,庐江郡,庐江,鄂君,彭泽聚,陵阳

51乐看下载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路线,金节,韩改何,庐江,水名,地名,彭泽,天子,鄂君启,楚国,故事传记,庐江郡,庐江,鄂君,彭泽聚,陵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路线,金节,韩改何,庐江,水名,地名,彭泽,天子,鄂君启,楚国,故事传记,庐江郡,庐江,鄂君,彭泽聚,陵阳的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