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乐看下载网 > 看历史 > 子午谷奇谋,就算失败也只损失五千,诸葛亮就这么不敢冒险吗

子午谷奇谋,就算失败也只损失五千,诸葛亮就这么不敢冒险吗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争议”话题之一。

对于诸葛亮、魏延的方略,如今在网络上争议很多。

然而,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魏延,都是汉末三国历史上的一流人物。

所以,如果我们认为诸葛亮或者魏延的方略存在低级漏洞的话,那么,很可能是咱们自己没有搞懂人家的意思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

魏延的方略,大致分为3步。

1、兵分两路。

魏延率精兵5000、负粮5000,出子午谷,10天内杀到长安。

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古。

2、夏侯楙无能之辈,必然逃走,来不及坚壁清野。我们可以夺取存粮。

3、东方的魏军,要20多日才能集结起来,诸葛亮大军可以先于魏军抵达长安。

“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提出走“坦道”、“十全必克”。

对魏延、诸葛亮的方略,后世,尤其今天的网友,往往各自“站队”,批驳另一方失策。

然而,这些方略,大多严重低估了诸葛亮、魏延的水平!

后世认为批驳魏延的,大多是质疑其可行性。

这种观点认为:魏延此策要成功,必须同时实现4个条件。

1、魏延必须顺利走出子午谷,并在10日内抵达长安;2、夏侯楙弃城逃走,其粮食来不及坚壁清野;3、东面魏军要20余日才能完成集结;4、诸葛亮20日内出斜谷抵达长安,并控制险要。

这4个条件,必须全部实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灾难性后果。

然而,这4个条件,任何一个要顺利实现,风险都是非常高的。

1、子午谷道险,容易受伏、覆灭。

这些朋友拿出了例子:明末,农民军领袖高迎详就是率军出子午谷,结果,在黑水峪被孙传庭伏击,全军覆灭。

2、魏延10日到不了子午谷;诸葛亮20日也出不了褒斜道。

比如,《中国军事通史》就严重质疑魏延对行军的估计。

后来,曹真伐蜀,就是走的子午谷,结果,出发了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呢。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走的就是褒斜道,结果,走了2个多月才出谷。

因此,这种观点认为:魏延对自己及诸葛亮军的行军估计都出现了低级错误。

3、夏侯楙虽然无能,但就此估计他会弃城逃走就有些过于“乐观”。

如此,魏延5000军,即便能按时兵临长安,又如何能打下长安呢?

4、魏军未必需要20余日才能完成集结。

不久前,孟达在上庸造反。

当时,孟达以为魏军至少要30日才能抵达。

司马懿率军,在8日内,行军1200余里,反应迅速、风驰电掣。

因此,魏延很可能和孟达一样,严重低估了魏军的反应速度。

鉴于此,许多朋友认为:魏延的方略风险实在太高了,“不是冒险,简直是自杀”!

然而,这些对魏延方略的质疑,似乎忘记了一些事情。

对于魏延这个人,你质疑他什么都可以,但是,绝对不应该轻易认为他的方略存在低级漏洞。

魏延是什么人?

实战派将领,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将领。

这样的人,要出现低级错误,概率是不大的。

魏延久镇汉中,长期担任汉中太守。

既然守汉中,对汉中内外交通、关中敌情,是最有调查,最有发言权的。

所以,如果您认为魏延方略存在低级漏洞,那就难免草率咯!

1、行军安全。

所谓行军安全,就是敌人会不会在子午谷设伏?

高迎祥走不出子午谷,是因为对手很容易就能猜中其企图。

高迎祥走子午谷前,大明王朝已经倾力围剿。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名将尽遣。

高迎祥的运动,皆实时在明军众名将的监视之中,其进军几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如此,高部出子午谷,当然会遭到伏击!

然而,以高迎祥的遭遇来推测魏延,显然是不合适的。

魏延这些年的工作就是守汉中的呀!

如果魏延对对面统帅的才能、性格都没有了解,如果连关中-汉中之间各通道都缺乏实时侦察、监测,魏延拿什么守汉中?难道等到敌人攻入汉中再反映吗?

所以,魏延出子午谷,其安全是有保障的。

2、行军速度。

曹真伐蜀,是秋季进军,这是汉中的靡雨季节,遇到连日大雨,道路不通。

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春季出兵,自然不需担心天气的影响。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魏蜀双方都已经打了很多年了。魏军早已有备,蜀军已经不具备袭击条件。因此,当时,诸葛亮立足于持重,用木牛流马运粮,持重而前,速度自然以稳为主。

而第一次北伐时,因蜀国久未威胁,魏国在关陇的防御十分薄弱。都督雍梁的曹真甚至已经回到洛阳去很久了,只有夏侯楙在长安都督关中。

魏延方略,立足于奇袭。

因此,魏延以奇袭行军速度的推测,虽然不能说一定不出差错,但至少是靠谱的。

3、夏侯楙是否会逃走,对总体方略的实现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这个方略最被质疑的地方就是:你怎么知道夏侯楙一定会逃走?

其实,夏侯楙本人逃不逃走,并不重要。

重点是:夏侯楙缺乏军事才能,“闻无奄至”,大概率来不及做出坚壁清野之类的反应,魏延可以获取横门邸阁与周边“散民之食”。

魏延奇袭的重点不是攻坚,而是快速进军,因粮于敌,然后配合诸葛亮,“先处战地”。

4、魏军集结要20日的预计是比较靠谱的。

在司马家掌权之前,曹魏的中军少而精,基本在洛阳城内就能容下。

所以,司马懿政变时,曹爽在城外只能紧急搜集到少许屯田兵。

而曹魏的主力,则配置于外军,散布在荆州、淮南、关陇等地。

因此,曹魏要集结兵力用于战略机动,确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魏帝要张郃紧急救援陈仓。

当时,张郃就表示:诸葛亮粮草不够,只怕我还没有赶到就退兵咯。

后来,诸葛亮围攻陈仓20余日,粮尽而退。

而诸葛亮退军时,“晨夜前进”的张郃军,仍然没有抵达。

其实,就后来诸葛亮几次北伐看,“东方之兵”集结到抵达,确实需要相当时间。

总之,作为一位经验丰富、战功崛起的实战派将领,一位长期独镇汉中的方面之将,我们大可不必认为他的方略存在太多的低级误判。

同样,我们也不应该错估诸葛亮的“谨慎”。

对于诸葛亮的质疑,主要是:风险不算很大,为什么不能试一试?

很多朋友认为:魏延的计划,如果失败,损失5000精兵,但如果成功,就能一举直入长安,全取关中!风险虽然不算小,但收益却明显大得多!如此机会,诸葛亮不去把握,简直太谨慎了!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很可能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驳斥魏延时,就是说:“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看来,子午谷奇谋,实打实的“物质伤害”就是那5000人,其余就是“大伤锐气”了。

然而,正史之中,诸葛亮只是表示“县(悬)危”,并没有详细说明“危”在何处。

而实际上,“危”远远不只是5000精兵覆灭!

前面,咱们已经阐述了魏延方略的内容。

这是一个蜀汉北伐军全部参与进来的计划!

计划不成,陷入危险的,不只是魏延所部,而是整个蜀汉北伐军!

此计划,魏延军与诸葛亮军,两路都需要按照计划顺利推进,任何一方不能如期到达,蜀汉北伐军就需要在不利态势下,在关中平原与魏军决战。

而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计划开始后,进行调整的机会很小的!

事实上,第一次北伐时,两路消息就很不通畅。

诸葛亮在祁山退军后,在箕谷的赵云尚不知,险些陷入危险!

所以,此计划一旦展开,中间调整的空间很小,整个蜀汉北伐军都会遇到较大风险。

如果您认为诸葛亮的“谨慎”,是“舍不得”那5000精兵,那可能就错估诸葛亮了!

还是那句话:如果您认为魏延这种将领的军事布署存在许多低级漏洞,诸葛亮这种人物对风险收益“保守”到胆怯,那很可能是您有所错估!

那么,诸葛亮、魏延,谁的看法是正确的呢?

首先,咱们要认识到,这个事情的本质,不只是一次对“偶然出现的机遇”看法分歧,而是两人北伐总体战略的分歧!

每次北伐,魏延都要提出“异道会于潼关”的方略!

咱们知道:第一次北伐以后,很多情况都已经改变了。

坐镇关中的已经不是那个夏侯楙了;曹魏对蜀汉不再防御松懈了···

然而,这种情况下,魏延依然提出“异道会于潼关”的方略。

这就说明:魏延与诸葛亮的分歧,是总体方略的分歧。

魏延的方略,其实就是要直接攻略关中。

其具体作战方式,与当初取汉中基本相似。

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董卓、李傕等人的破坏,关陇地区受到的破坏十分严重,经济凋敝,难养大军。

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国都需要从中原发兵来援,更是说明:蜀军在关陇地区,可以形成局部兵力优势。(诸葛亮形容第一次北伐时,曾表示:我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

这一情况,与当初汉中之战前曹刘双方在汉中的态势是十分相似的。

当时,刘备采纳法正之谋,先“断绝内外”,迟滞曹操救援,争取时间(通过封锁武都方向,迫使曹操被迫走刚被自己破坏的褒斜道),然后再稳步推进,击败夏侯渊,掌握优势,等到曹操入汉中时,刘备已经清楚“虽曹公亲来,无能为也”了。

而从魏延的表态看,他的意图,也是要先“断绝内外”。

所谓“异道会于潼关”,不是指赶在东方魏军抵达前就平定关陇,而是指战役进攻首先以断绝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为主要目标。

魏延率领万余兵,以袭击手段,先在险要地区扎入钉子,迟滞东方魏军来援。

诸葛亮率领主力,发挥局部兵力优势,限制住关陇魏军,控制关中不多的存粮,在有利条件下阻击魏军援军,并逐渐消灭关陇魏军。

当然,咱们知道,中原与关中之间的通道,不只是潼关,还有武关、蒲坂渡口等地,因此,蜀军要完全控制所有要害是不可能的。

但是,潼关是洛阳往来关中最快捷的通道,因此,魏延并不是指望能完全阻击住敌人,而是立足于迟滞魏军增援效率,与汉中之战时是十分类似的。

当然,咱们都知道,东方魏军要增援关中,路途比当初增援汉中要近得多,也好走得多。

而且,关陇魏军兵力虽少于蜀北伐军全军,但仍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仍可能对蜀汉形成夹击之势!

因此,魏延此策,虽然与法正取汉中之谋不谋而合,但操作难度又大了许多。

一旦操作不利,蜀军将面临在关中平原与魏军进行主力决战的态势。

即或操作顺利,由于补给路线困难,蜀军过于依赖在关中就地夺取的粮草,也不利于持久。

以魏军的步骑兵优势,在关中平原决战,如果不能先蜀军不但没有没有胜算,甚至可能连顺利撤回巴蜀都很难。

所以,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

诸葛亮的方略,其实手法与魏延是一样的,都是立足于“断绝内外”。

不过,诸葛亮的“断”,是“断关陇大道”,以夺取陇右为作战目标。

其好处有三。

进军陇右,进军时可以避开秦岭天险,并利用西汉水漕运。

因此,这条进军路线是“坦道”。

当然,我们要知道,所谓“坦道”,只是相对而言的,即便是这“坦道”,也只可通部分漕运,要经过数百里人烟稀少的山道,后勤难度也是很大的。

关中与陇右之间,隔着陇山。

当时,关中与陇右,主要走的是关陇大道,沿途狭窄。

所以,在这里选择要点实施防御,就能够断绝魏军西进之路。

诸葛亮北伐前200年,已经统治天下绝大部分地区的刘秀,花了很长时间,才在马援的帮助下平定陇右。

同时,关陇大道要点,比潼关、武关,距离中原又要远得多。

所以,蜀军能够更加从容的组织起防御,彻底阻遏(而不只是迟滞)魏军驰援。

所以,诸葛亮说,这是“十全必克”。

当然,与“安从坦道”一样,“十全必克”也是相对而言的。

以弱蜀伐强魏,本就是难度极大之事,失败的风险始终是很大的。

只是,这个方法相比于魏延方略,难度更小一些,希望更大一些而已。

许多朋友因为“十全必克”的字面意思,就“嘲笑”诸葛亮一点险都不敢冒,说什么打仗哪里有“必克”,这是和古人抠字眼、抬杠,没有意思的。

所以,“断关陇大道”,就能实现“割据陇右”,将陇右发展成一个新的根据地。

(1)、陇右是古代最优质的产马地,而附近的羌、氐人则是优秀的骑士。

夺取陇右,可以使蜀军培养出强大的骑兵军团,甚至可能从根本上逆转蜀军的骑兵劣势。

(2)、陇右是优质的产麦地。

以陇右为根据地,蜀军北伐的粮草问题将大为缓解。

(3)、陇右地势,可以俯瞰关中。

陇右地势,比关中为高,进取关中,是顺流而下。

所以,一旦陇右为蜀汉所得,再取关中,条件将大为改善。

如上所说,诸葛亮也好,魏延也罢,都是先立足于“断”。

魏延要“断”东面魏军于关中以东;诸葛亮要“断”魏军于陇右以东。

诸葛亮的方略,实现的难度要比魏延小得多。

然而,既然历史表明,连“断”魏军于陇右以东都做不到,那怎么可能“断”魏军于关中以东呢?

所以,所谓“如果采用子午谷奇谋会怎么样”的假想,就大可不必了。

魏延也好,诸葛亮也罢,都是当时一流的人物。

所以,不要认为魏延的谋划存在低级漏洞,也不要认为诸葛亮连显而易见的风险收益比都算不清···

二位牛人关于“子午谷奇谋”的分歧,不是在赌桌上压大压小的分歧,而是对于整个北伐战略构想的分歧!

作为蜀汉当时权位最高的二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双方对北伐方略都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

这一次,我“站”诸葛亮一边。

您怎么看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方略,夏侯楙,北伐,魏延,诸葛亮,长安,汉中,才能,损失,魏军,魏延,诸葛亮,汉中,子午谷,魏军

51乐看下载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方略,夏侯楙,北伐,魏延,诸葛亮,长安,汉中,才能,损失,魏军,魏延,诸葛亮,汉中,子午谷,魏军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方略,夏侯楙,北伐,魏延,诸葛亮,长安,汉中,才能,损失,魏军,魏延,诸葛亮,汉中,子午谷,魏军的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