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乐看下载网 > 看历史 > 刘秀军事上究竟“秀”在哪里?

刘秀军事上究竟“秀”在哪里?

【千古兵家说刘秀1:多线作战的开山宗师、超强中枢】

要说清楚刘秀在军事上的厉害之处,特别是相比东汉之前的孙吴韩白等顶级军事家的厉害、区别、创新在何处,需要先说明两点。

一、历史研究和文艺传播,出于研究者、创作者和读者观众两方的相关便利,常常会把研究、描述对象(人物或事件)从大历史中抽离、独立开来,进行专门的介绍与梳理。

这其实只是该项工作的初级阶段。它的视角多数是被限制在单个人物或事件中,无意中就会疏忽整体历史对这一人物或事件的综合影响。

举个例子,电影《大决战》三部曲我们很熟悉。它是将三大战役分成三部先后呈现,在《辽沈战役》开篇阶段和《平津战役》结束阶段倒是有展现大决战前后的整体情况,但是,三部各自的重心还是放在本战役上。

这就容易给人一种错觉或误解,比如辽沈战役的时候,中央军委毛周朱等人,重心就一直放在辽沈战役,淮海、平津战役更是如此。

但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比如1948年9月,毛等人不仅只运筹辽沈战役,当时还有极其重要的揭幕战、济南战役也在上演,更不要说东北、华东之外的其它战场。

也就是说,如果《大决战》三部曲是以林粟聂等战役指挥员为主视角,那这种先后线性结构是极其合理的,他们本人这一阶段的确都专心于本战役指挥,但如果是以中央军委的视角,以及满足观众的全知视角,就会发现这一结构的不足之处,以及它对历史整体还原程度的缺陷。

这就是:它并没有真正展现同一时间内最高指挥中枢对于多个战场的整体研判与指挥,而是将其分解在各自战役中予以呈现。

具体一点,比如1948年10月的某一天,毛同时收到林粟的两封电报,那他就要针对东北和华东两大战场分别做出回复和指示。

这还是最简单的情况,要知道全国有五大战场。而除了军事战争,还有政治、组织、经济、外交(统一战线)、情报、国内国际局势等众多事宜需要毛等人直接处理决策,可以想见,他们必须得“日理万机”,各方面事宜都要照顾到。

如果拍摄一部《大决战中最长的一天》,而且是以中央军委成员为主视角,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天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以及它和我们熟悉的《大决战》的关键区别所在。

军事上,军委要总揽全局,全国一盘棋,五大战场并非相互割裂而是有机联系的,而除了军事,还有其他层面的重要事情也需要处理。

这就要求指挥中枢必须有极为全面的战略视野和极为精准的决策能力,更关键的是主次分明,最近一个阶段内,究竟哪些事情才是较为重要的、必须先执行的,这些都需要系统把控与研判。

说白了,这个“大脑”一定要是超强的,“多线程并行”却有条不紊、主次分明、纲举目张。

且不论政治等其它层面,只说军事战争,多线作战对于指挥中枢的要求,肯定是极高的,这是第一点。

而抽离于整体历史的常规研究,很容易会犯这方面的错误,因为它会不自觉地放大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却疏忽了这个对象本身在当时大历史中的实际地位研判。

如果双方相合,那问题不大;如果不相合,研究对象的地位当时并没有那么高,那么相关人等的反应、参与度恐怕就容易走样,这甚至涉及到对于这一阶段历史的整体认知。

比如:毛一天做出10个指示,处理了至少10个事宜。可以肯定,这10个事宜的重要性一定是有别的,毛的精力、思考与决策,也主要放在他认为更重要的事宜上。

如果研究对象是那些不太重要的事宜,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了。因为指挥中枢并没有真正的花精力和组织资源来解决这个事宜,至少重视程度相当不够,那么,把这个研究对象作为该阶段历史的“头号大事”,其实是喧宾夺主、定位有误,相关结论自然容易产生偏差。

这大概类似史书纪传体和编年体的区别,纪传体被记述的传主肯定是本传的绝对主角,但他某一年发生的某件事,是否是该年度当时社会的大事件,需要首先考察整体历史进行研判,然后才是人物及其事件本身的研究。这应该是基础。

对于“多线作战”中各个战场的重要性研判,其实就属于这一类。

二、东汉之前的军事战争,几乎没有出现过“实质多线作战”的情况。

春秋战国到西汉的战争史,主流无疑是单线作战,即同一时间内只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君主和名将的精力都集中在单一战役中,而且是尽量避免多线作战。

秦国在秦昭襄王、白起时期,一直都是单线作战,在发起攻楚的鄢郢之战前,秦昭襄王之所以通过渑池之会结好赵国,正是要避免双线同时作战。长平之战初期外交层面的纵横捭阖,也是为了争取对赵单线作战。

秦始皇一统六合,是一个个先后灭国,只有灭魏和灭楚是同时发起的,结果还玩脱了,即李信蒙武进攻楚国被项燕击败。整体是先灭魏再灭楚。

灭秦战争有过项羽和刘邦的双线并进,楚汉战争有过刘邦主战场与韩信彭越英布等分战场的划分,看似都是多线作战,但这两战中,“指挥中枢”的存在是严重缺位的,更多是靠前线的各自进展,而楚义帝和刘邦并没有真正发挥个中作用,各站场几乎没有互动,而他们的军事战略才能,也不足以真正驾驭多线作战的复杂局面。

汉武帝进攻匈奴等周边四夷,同样是先后分开作战。

也就是说,刘秀和之前君主、兵家的真正区别是,他第一次实质面临、开创“多线作战”的局面,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作为指挥中枢的超强驾驭能力,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军事战争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演进,堪称“多线作战”的开山宗师。

造成这一“创新”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军事地理因素,因为“光武起河内”,他不是类似秦汉从关中、边角起步,而是从中心起步,既然身处中心,自然四面临敌、总有后顾之忧、无法集中兵力于单向(即使是防守),而从中心渐次平定四方、一统天下,“多线作战”就是必然之道。

也是这个原因,导致刘秀一统的难度要远远胜过秦汉一统,体现在军事效率上,就是相对旷日持久、胜败反复、决定性的经典战例极为匮乏。

刘秀自起兵到一统,前后花了14年,客观说,这个效率是相对很低的,是一统最高效率(4-5年)的几乎三倍,所以东汉开国之战及“云台二十八将”的知名度较低,实质原因在此。

这中间值得一提的亮点,除了刘秀、耿弇、冯异、来歙、岑彭等极个别有所出彩的经典战例,便是刘秀在一统天下的多线作战中的超强驾驭能力了。

接下来就具体说说。

鉴于相关战争知名度较低,我只做整体性、关键性梳理,特别是同一时间内刘秀这个指挥中枢的运行,包括各战场的相互联动情况、主次地位研判,而不是像惯常研究中,刘秀灭掉某个势力的独立过程记载,因为其缺乏整体性的视角,即前文所说的类似《大决战》三部曲的不足之处。

这其实就是刘秀这个指挥中枢、“最强大脑”的作用体现——

一、公元24年,真正开启多线作战。

刘秀是22年起兵、23年灭新朝、24年灭河北王郎,这个阶段中,虽然刘秀已然展示出极强的战略视野和战役指挥才能,但他实质只是个“打工者”、名将,无所谓指挥中枢之说。

24年5月平定王郎后,刘秀开始萌生脱离更始政权的心思,自立单干,也就此开启多线作战之旅。

(图片来自边城玫女《东汉初年乱世地图》,下同,特此注明并感谢)

此时至刘秀称帝前后,天下大概有10多个主要的独立势力,其中以更始、赤眉政权最为强大,刘永、董宪、张步的联盟次之,公孙述、隗嚣也都割据一方,此外,还有铜马、青犊等起义军遍布全国。

24年刘秀的多线作战体现在:

1、平定河北的铜马等起义军。

2、与更始政权的谢躬等人及其军队周旋,将之袭杀、迫降。

3、当年冬天,鉴于赤眉军西进长安,刘秀派出邓禹趁势西进,欲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计。

4、同步的,他安排冯异寇恂进攻洛阳,包围相持。

可见,在24年夏秋,刘秀的重心其实是在平定河北,力争拿下第一块根据地,其中进攻、迫降铜马等起义军是重中之重,而袭杀谢躬等人则属于见缝插针。刘秀甚至联合谢躬进攻义军(当然这是更始政权的上层要求),然后借机将之除掉,算是“一石二鸟”之计。

当年冬天,刘秀其实是兵分三路、三线作战,分别是河北继续平定当地、河内进攻洛阳、河东进攻长安。其中继续平定河北依然是重心,所以邓禹兵力不足只能设想“趁火打劫”,而冯异面对洛阳坚城也是相持为主。

就整体局面而言,这一阶段刘秀和赤眉肯定是有“联合”的,不然双方做不到如此默契的配合,比如邓禹和赤眉一同进攻长安、冯异趁机包围洛阳,三国志挨打的却只有更始政权。

二、公元25年,多方称帝,三线到单线。

1、25年春夏,刘秀率军北征尤来、大枪、五幡等起义军,过程中因冒进而差点丧命,这应该是他平生直接指挥的唯一一次败仗。但很快他就重整旗鼓,取得完胜。

这说明刘秀仍在持续24年的战略重心,也正是彻底平定河北的战略预期达成,让他有了称帝的资本与自信。

此时是25年4-6月,鉴于更始政权这个“天下共主”已经岌岌可危、灭亡在即,所以全国各地的割据势力纷纷称帝封王,掀起一轮自立热潮。刘秀也于6月称帝。

2、更始政权于9月被赤眉灭亡,刘秀于10月迫降洛阳,并定都于此。

此时刘秀由三线变成单线,即消灭盘踞在长安的赤眉军。一来赤眉军政治影响力最大,二来“安定两京”成为刘秀新的战略重心,这两点都促使刘秀必须首先消灭赤眉军。

由此,才可以理解刘秀和邓禹这一阶段的战略分歧,刘秀希望邓禹快速进攻拿下长安,这是他当前头号目标,自然希望尽快实现,而邓禹却因为兵力不足等原因,力主以拖待变,等赤眉军粮尽之后再行决战。

从稍后进展来看,还是邓禹的战略主张更为明智。而刘秀没有发兵相助,只催促邓禹进兵,恐怕是难为了邓禹。

三、公元26年,惊人的四线作战!

这一年的局面,应该是东汉初期最为混沌的一年,各方势力完成了内部平定、称帝称王,自然要对外进攻,相互打成一团浆糊。

而刘秀这一年最多的时候,居然是兵分四路,四线作战。

1、26年1-3月

长安方面。赤眉军放弃长安,向西流窜,邓禹趁势进驻长安,之后一直与赤眉、陇西隗嚣、汉中延岑等势力争夺关中。

鉴于长安顺利拿下,刘秀认为“安定两京”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此时的战略重心,自然就转变成对付洛阳附近的称帝者刘赐和刘永。

所谓“同姓是冤家”,其他人称帝也罢了,老刘家有人称帝是刘秀最不能忍的,再加上地理临近,所以刘秀首先拿南阳刘赐、睢阳刘永开刀,剪除同姓帝王。

南阳方面战事由此开启。刘秀派吴汉向洛阳以南,首先进攻刘赐。

渔阳方面。春天彭宠突然反叛,进攻蓟城。朱浮固城坚守、待援。

所以此时,刘秀算是三线作战,重心在南阳方面。

2、26年4-9月

南阳刘赐明智地选择投降,刘秀重心随之转向,于4月派盖延和苏茂讨伐睢阳刘永。

操蛋的是,因为内部政争,苏茂才出兵就反叛并投靠刘永,之后成为刘永的支柱力量。好在盖延争气,多次击败刘永军队,于8月份拿下睢阳,迫使刘永逃往彭城、山东等地,稍后与董宪、张步结盟。

这恐怕是刘秀在8、9月份收到的唯一好消息。

南阳方面:因为吴汉所部军队纪律极差,没少烧杀抢掠,惹怒了刘秀的铁杆部将邓奉,他于8月份断然反叛,将吴汉直接驱逐出南阳,估计吴汉被揍得很惨,输阵又输人。

长安方面:9月,邓禹战败,赤眉军再次回到长安。相当于邓禹白忙活一年。

渔阳方面:当年秋天,刘秀派遣邓隆前往支援蓟城,结果邓隆、朱浮都被彭宠击败。

此时刘秀算是四线作战、三线告急,大有被群殴之势。好在阶段最大的战略目标,即进攻睢阳刘永,还是基本实现了。

3、26年10-12月

应该说,作为“多线作战”的开创者,刘秀也是在逐渐摸索、学习驾驭能力,初期并未做到熟练自如。

这主要反映在用人上。对于方面主将的选择,刘秀一开始更多是出于个人信任以及资历、官职高下,所以他首选了邓禹、吴汉、盖延和邓隆四人,结果只有盖延发挥出色,其他三人甚至都是惨败以归。

所以在形势最复杂、最危险的11月份,刘秀果断换将,用冯异取代邓禹,用岑彭取代吴汉,事实证明,云台二十八将中,真正能够胜任方面之任的,也就只有冯异、岑彭、耿弇等寥寥数人。

这也说明,多线作战,除了刘秀这个指挥中枢,方面主将之任最为重要,只有用对了人,才能取得顺利进展。刘秀也算是经过惨痛教训,才真正领悟这一点,并由此走上正轨。

大概是因为形势危急,刘秀这一段的战略目标并不明确,更像是追求自保,以洛阳安全为上,谁威胁更大就先打谁。

更值得商榷的是,刘秀这一整年的头号目标及重心,也许该是赤眉军而非同姓皇帝,即集中兵力于长安、首先彻底消灭流窜于关中野外的赤眉军,特别是在8月份重创刘永之后,应以支援长安邓禹为首选,结果却因为南阳等方面的意外变故与失利,导致了误判及反应滞后,从而失去长安、陷入危局。

这算是战略研判层面的“学费”吧。

三、公元27年,四线并进,大有进展!

1、西线方面。当年春天,先是冯异于崤底之战重创赤眉军,接着刘秀于宜阳将之迫降,赤眉军灭亡。

冯异接下来拿下长安、平定关中,自此成为西线的有力屏障。

2、南线方面。之前刘秀派遣岑彭率领耿弇等七大名将进攻邓奉。但邓奉极为强悍,与八大名将打的有来有回,甚至还俘虏了名将之一的朱祐。

所以3-4月,刘秀搞定赤眉军后,亲自南征,支援岑彭。

岑彭很快击灭邓奉,接着南下进攻秦丰,7月将之包围在其都城黎丘,攻灭只是时间问题。

7月同时,耿弇击败了前来救援秦丰的汉中延岑,强化了对秦丰的包围圈。

3、东线方面。春天,刘永通过封王和东海董宪、齐国张步构成联盟,再加上睢阳百姓反叛,刘永重占睢阳。

此时吴汉耿弇正在东方平定青犊起义军,所以刘秀命令他俩支援盖延,联合进攻刘永。当年6月,吴汉拿下睢阳,刘永被部将所杀。苏茂、周建拥立刘永遗孤刘纡即位,继续抗汉。

不难看出,耿弇这一年是最活跃的,东线、南线都有他,而他真正的作用,却是在未来的北线。

4、北线方面。3月,蓟城失陷,彭宠自立为燕王。好在有上谷耿况(即耿弇之父)在旁监视,所以彭宠只拿下燕地,并未再向南推进。

刘秀这一年的重心,是在南线和东线,北线一时间也无力反击彭宠。但耿弇显然没有忘记彭宠,当年10月,他就向刘秀建议,未来他要干掉彭宠及张步,平定燕、齐之地。刘秀“壮之”,耿弇最终也创造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成语。

显然,这一年刘秀的整体驾驭能力成熟了很多,他也最终击败了赤眉和刘永两大劲敌,平定关东的大势已不可逆转。

四、公元28年,最多时候是七线作战!

1、南线。

(1)、黎丘方面。秦丰倒是强悍而顽固,一直困守坚城,也拒不投降。当年冬天,刘秀亲自到黎丘前线劳军,并以朱祐接替岑彭(他去进攻田戎去了),全力攻城。

(2)夷陵方面。鉴于秦丰被围困,盘踞在夷陵的田戎本来打算投降刘秀,结果因为大舅子先行投降,他怀疑自己被大舅子卖了,一怒之下反而和秦丰联合,前来救援秦丰。

岑彭将之击败,此时是3月份。同年12月,岑彭大军直指夷陵,田戎战败,西进投靠公孙述。

2、东线。

(3)睢阳方面。秋天,马武、王霸与刘永残部苏茂决战于垂惠,败之。

(4)淮南方面。8月,刘秀亲至寿春,命令马成、刘隆进攻李宪,很快包围其都城舒城。

3、北线。

(5)渔阳方面。当年夏天,刘秀终于抽出精力进攻彭宠,派遣朱祐、耿弇、祭遵、刘喜前往讨伐。

(6)平原方面。鉴于进攻彭宠的战事较为顺利,刘秀抽调朱祐、耿弇向南进攻平原等地,目的是剪除彭宠所结交的盟友,包括当地起义军,隔断彭宠和齐国张步的联系。

4、西线。

(7)长安方面。冯异多次击退公孙述的进攻,保障了长安和关中的安全。

这一年,刘秀的重心自然是在关东,而且是全面出击。刘秀作为指挥中枢的全盘驾驭能力也彻底成熟,即使是多达七条战线都稳步推进,胜利在望。

五、公元29年,多线收割、平定关东

1、渔阳方面。2月,彭宠被奴仆杀死,所部投降。燕、蓟之地不战而定。

2、夷陵方面。3月,岑彭攻占夷陵,田戎孤身投奔公孙述。

3、黎丘方面。6月,秦丰出城投降,被处死。前后坚持两年时间,也算可歌可泣。

4、东海方面。刘秀亲征,盖延、吴汉等人先后击败刘纡、董宪。8月,杜茂攻克梁末帝刘纡的郯城,刘永势力彻底灭亡。董宪困守朐城,于次年初被攻灭。

5、平原及齐国方面。4月,吴汉耿弇联合平定富平、获索等平原起义军。10月,耿弇向东进攻齐国,很快攻灭。

6、淮南方面。马成继续围攻李宪的舒城。

随着关东势力相继灭亡,这一年刘秀最多时候算是四线作战,特别是从南北两线进攻董宪、张步,是之后双线进攻巴蜀的预演。

六、公元30年,彻底平定关东,开启平定关西。

30年春天,关东最后的两个势力董宪和李宪也都灭亡,关东彻底平定,刘秀的重心随之转移到西方。

鉴于对手只有陇西隗嚣、巴蜀公孙述、河套卢芳三个势力,所以这一段战事就相对简单了,刘秀也有过多线作战,比如对付隗嚣之余趁机进攻卢芳、南北双线进攻公孙述,但更多时候反而是追求单线作战,根据军事地理情况,先易后难。

以上。东汉开国战争知名度低,确实也和这个过程中局面较为混沌、复杂密切相关,特别是平定关东、势力众多,刘秀最多时候多达七线作战,着实考量普通人的战局认知能力,非相当军事素养不可。

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中的技术含量就很低,特别是刘秀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多线作战的超强驾驭能力,以及作为指挥中枢的超强大脑、整体战略视野与把控能力,实际是极富战略含量的,也是孙吴韩白等先贤从未面临过的全新考验。

刘秀上手阶段也许并不熟练,付出过很多代价,但他及时调整跟上,从选将用人、方面战略到各站场重要性阶段评估,算是给出了“多线作战”的典范模板,作为首创者和先行者,这个成就已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仅就战略才能来说,刘秀是春秋以来君主第一人,应无疑问。而若说起“军政双全”,恐怕刘秀仍是第一人,下文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刘秀,整体,作战,历史,事宜,军事,三大战役,战争,研究,战场,观点评论,刘秀,岑彭,邓禹,彭宠,刘永

51乐看下载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刘秀,整体,作战,历史,事宜,军事,三大战役,战争,研究,战场,观点评论,刘秀,岑彭,邓禹,彭宠,刘永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刘秀,整体,作战,历史,事宜,军事,三大战役,战争,研究,战场,观点评论,刘秀,岑彭,邓禹,彭宠,刘永的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