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乐看下载网 > 看历史 > 乐毅流亡赵国以后,为何突然销声匿迹了?还对赵国危难见死不救?

乐毅流亡赵国以后,为何突然销声匿迹了?还对赵国危难见死不救?

从时间上来说,战国后期赵国面临的三次危机分别是:长平之战、邯郸之围以及赵国灭亡;其实我们只要梳理一下乐毅以及赵国的时间线就能给出答案,知道乐毅为什么会对赵国“见死不救”了。

长平之战时的乐毅乐毅的生卒年不详,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他的经历来推断。《史记》中记载,乐毅最早的活动经历是赵国发生“沙丘之乱”,这件事发生在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乐毅大概就是这一年后离开赵国的,这个乐毅最开始是在赵国做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後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後有乐毅。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的祖先乐羊是魏国的将领,帮助魏文侯占领了中山国,后来这个中山国短暂复国,但是被赵国所灭。乐毅这一代不知道为什么从魏国跑到赵国来做官,这一点按下不表,“沙丘之乱”以后乐毅就离开了赵国回到魏国。

可见魏国其实才是乐毅家族的大本营,后来由于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国趁乱浑水摸鱼,差点灭亡燕国,最后在诸侯联军施加的压力下去,齐国才退兵,燕昭王发出“求贤令”,乐毅在此契机之下就跑到了燕国。

从此以后一直待在燕国,而“长平之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也就是“沙丘之乱”发生之后的35年里,而乐毅伐齐发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也就是“沙丘之乱”后的11年,这时候距离“长平之战”发生还有24年的时间。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后,乐毅在燕国失势,在燕惠王的迫害下逃到了赵国,也就是乐毅伐齐5年之后,乐毅就离开了燕国,这时候距离“长平之战”爆发还有19年的时间。从后面乐毅销声匿迹来看,乐毅大概率死在了“长平之战”发生之前。

否则赵王没有理由不找乐毅参考一下意见,又或者乐毅难道会对赵王换下廉颇,让赵括上阵的方式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毕竟这时候的乐毅到了赵国以后,被任命为了客卿。所谓客卿就是授予那些不是本国人的其它国家的人做大官,像范雎到了秦国以后,就是被秦昭襄王拜为客卿,由此成为秦昭襄王最器重的人。

由此可见,客卿一般都是授予那些有能力的外国人。

因此,倘若乐毅活到了“长平之战”爆发前夕,那么他一定会露面,虽然赵王不至于让他亲自上阵带兵,但乐毅至少会迫于身份而发声,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但是从史书记载来看,乐毅并没有,因此大概率可能已经去世了。

乐毅与《报燕惠王书》

乐毅为什么不帮助赵国,其实在《报燕惠王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而且当时乐毅出走燕国以后,燕惠王非常后悔,也很担心乐毅会帮助赵国攻打燕国。所以他当时派出使者前去向他道歉,希望他能够不计前嫌,回到燕国。

燕惠王後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史记·乐毅列传》

简单来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燕惠王向乐毅解释说:自己时刻没有忘记乐毅的功劳,由于初登君位,所以受到小人的蛊惑,将军抛弃燕国跑到赵国,怎么能对不起先王的器重呢?

一番话基本上是各打五十大板,我固然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你不能辜负先王背叛国家。在这样的形势下,乐毅写了一封名为《报燕惠王书》的回信给燕惠王,乐毅先是在书信的前半部分谈了自己和燕昭王的关系,以及对燕昭王的认可,“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於魏,以身得察於燕。”

说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之人,懂得知恩图报,最后他向燕惠王坦白自己的态度和底线说: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史记·乐毅列传》

意思就是说:一个君子即便和人断交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诚离开自己的国家,也不会想着报仇雪恨(其实这就是向燕惠王承诺自己不会为赵国去攻打燕国),最后乐毅劝说燕惠王小心留意身边的小人,仅此而已。

可见这时候的乐毅铁了心不想回燕国,因为他知道自己回去以后凶多吉少,而且还有可能辱没先王燕昭王的名声,所以乐毅说这是自己最害怕的事情,“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总之当时由于燕惠王担忧乐毅为了赵国来攻打燕国,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情节。但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乐毅并没有为了赵国而做出损害燕国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三国曹操每每读到乐毅的这封书信时,都会感动得流泪。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三国志·裴松之注》

从这段史料记载来看,当时赵王曾打算联合乐毅一起攻打燕国,但是乐毅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愿辱没燕昭王的名声,也不愿辱没自己的名声,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这些事例其实都说明乐毅是一个有底线的人,而经过这次事件以后,乐毅其实有点半隐退的意思,他当时唯一替赵国做的事情就是让燕国和赵国建立了不错的外交关系,因此被拜为两国的客卿,其实已经属于退居幕后了,“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

至于后来赵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其实乐毅大概率已经在“长平之战”前死去,而像邯郸之围和赵国自然更加和乐毅没有什么关系了,毕竟他也活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乐毅在的时候燕国和赵国还能保持一种相对良好的关系,但是乐毅一死,燕国立刻又和赵国开打。

因此总的原因来看无非就是三点:

乐毅不愿为了赵国伤害燕国利益;乐毅大概率死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赵国也不敢过于信任乐毅,对他还是有所防备;当时乐毅跑到赵国以后,他的儿子乐间继承了他在燕国的爵位,基于这种关系,恐怕赵国也不可能太过于信任乐毅,因此乐毅更像是赵国拿来威慑其它国家的一枚棋子。值得一提的是,燕王喜时代,乐间因为后者不听自己的劝告,也离开燕国跑到赵国,成为了赵国将领。

看来这两父子的脾气还真是一模一样啊~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长平之战,寡人,燕国,危难,燕惠王,先王,赵国,赵武灵王,乐毅,将军,观点评论,燕国,燕惠王,赵国,燕昭王,乐毅

51乐看下载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长平之战,寡人,燕国,危难,燕惠王,先王,赵国,赵武灵王,乐毅,将军,观点评论,燕国,燕惠王,赵国,燕昭王,乐毅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长平之战,寡人,燕国,危难,燕惠王,先王,赵国,赵武灵王,乐毅,将军,观点评论,燕国,燕惠王,赵国,燕昭王,乐毅的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