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乐看下载网 > 看历史 > 韩改何2:从侧面探讨庐江何氏谱的真实性

韩改何2:从侧面探讨庐江何氏谱的真实性

大家理性一点,就应该承认:一是《庐江郡何氏大同宗族》最完整,否认或回避它就别谈族谱;二是各守祖谱就不需要研讨,免生争论。庐江何氏的姓源肯定是“姬—韩—何”,有些始祖说法也可以完全排除。但《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记载的何允为始祖,是正确的吗?

我相信,任何历史过程都会留下蛛丝马迹,如果何允谱属实,其后人应与韩王信、张良后人甚至王陵后人有关,仍然可以探寻部分佐证,即从侧面可以检验大同谱的真实性。如果其早期人物记载与相关史书、族谱有很好的印证,则此谱的可信度就高。相应地,始祖说法也比较可靠。

有人说,何氏的得姓始祖,可能就是一平民,比如船夫。要知道,在秦代特别是秦以前,普通平民大多是没有姓氏的。撇开族谱,庐江何氏自第五世何修起,见于史书。对于何修的父亲何信,族谱记载“何信娶王陵女或王陵族女为妻”。汉初的王陵是西汉初沛县集团的核心人物,如果何信不是非常突出的人物,或者出自名族,是不太可能与王陵家结亲的。庐江何氏自何成起,累世高官,文人辈出,没有一定的家族背景,没有家族之间的相互提携,是很难达到的。

一、韩王信后人与早期何氏

先说一下韩王信,“故韩襄王孽孙也”(《史记》)。由于韩王韩成被项羽所杀,张良找到韩国另一位王室公子韩信(与大家熟悉的淮阴侯韩信同名),由刘邦封为韩王。汉初诛杀异姓王之后,韩王信投降匈奴。下面给出史料与族谱的相关内容对照,从中可以看出,何允谱中的早期人物与韩王信后人,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对佐证何允谱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史料: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韩王信的儿子韩穨当、孙子韩婴率众归汉。韩穨当与韩婴同年出生。穨当被封为弓高侯,韩婴封襄城侯。韩婴以研究诗经、易学闻名于世。

【注1:据《太史公原表》,【襄城】韩婴亦封襄城侯,地理志襄城在颍川。“龙嵒”索隐地理志县名,属平原。又云“今河闲有龙嵒村,与弓高相近。】

何氏族谱:汉文帝丙子年(公元前165年),何成(17岁)策举贤良,擢升博士员外郎。

(2)史料:韩穨当平定七国之乱(前154年)有功:吴楚攻梁国,周亚夫命穨当断敌军粮道,功冠诸军。前153-149年武帝封胶东王,国事由胶东相处理。韩穨当的俩孙子(韩嫣、韩说)幼时陪伴武帝读书、玩耍。韩嫣与武帝成年后仍经常同睡同起,因而经常出入后宫,因人告发韩嫣犯奸情,被太后处死。但韩说仍担任军职,多次封将军、封侯。

何氏族谱:汉景帝丁亥年(公元前154年),何成拜江都相(有谱载胶东相,或为改任)。武帝甲辰年(前137年)又拜治粟都尉。卒赠安都侯,谥曰成。

【注2:江都国: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刘非由汝南王改迁江都王,刘非为汉武帝刘彻之兄(同父异母),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国都广陵(今扬州),前后守江都27年。胶东国: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刘雄渠参与七国之乱,胶东国除。汉景帝四年(前153),胶东郡复置胶东国,封刘彻为胶东王,未就国。】

(3)史料:前134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

何氏族谱:武帝元光丁未年(前134年),何果策授博士。

(4)史料:元朔五年,韩说从大将军(卫青)有功,封龙嵒侯,以酎金坐免。元封元年,击东越有功,封案道侯。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疑太子谋反,韩说被太子手下所杀),韩说的孙子韩曾又封为龙嵒侯。

何氏族谱:元封五年(前106年),何果拜车骑将军。昭帝四年(公元前84年)拜大中大夫,封平阳侯。

(5)史料:何武封汜乡侯,封地初在山东,之后改封在今天的南阳方城县东北,东汉时属于堵阳县。在公元前7年至公元8年,何武、何况相继为侯国的主人。

韩氏族谱:韩王信的后人韩骞,曾任河南尹,于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举家迁堵阳。族谱记为“避王莽之祸”,而王莽的封地就在此附近,看成投奔何武、何况更合理。

何氏族谱记载,何信公元前180年诛吕有功,前178年向汉文帝上书改姓之由,前163年为河东太守。何信生何修。

韩穨当一家人,在匈奴呆了三十年,才回到汉朝。西汉时的胡汉和亲,匈奴人堂父氏为张骞出逃作向导,与韩何人物有无关系?

二、何武家族与南阳博望乡

何允谱记载,何比干有三子迁蜀郡。这可能与安徽舒人文翁兴教化蜀有关,极有可能是文翁邀请故乡的名人去办学,其儿子辈就在文翁学堂读书,学成后担任郡吏。这样才有了“何武五兄弟均为郡吏”的事实。

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的何攀为蜀郡人。公元33年,何况把父亲何武墓迁回郫县。晋代的《华阳国志》记载:“郫县郡西北六十里。冠冕大姓:何、罗、郭氏。”说明何武的族人有很多扎根在四川郫县。

史书还记载: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何武为大司空,封汜乡侯,食邑千户,汜乡在琅邪。哀帝初即位,褒赏大臣,更以南阳犨之博望乡为汜乡侯国,增邑千户。

《春秋左传》:“楚师伐郑,次於鱼陵。鱼陵,鱼齿山也,在南阳犨县北。犨县,属南阳。郏县,属襄城。栎,今河南阳翟县。三邑本郑地,楚中取之。平王新立,故还以赂郑。”秦时的博望县治在今天的博望镇,博望乡在方城县城东北。

《汉书》又记载:元始三年(公元3年),…武自杀。众人多冤武者,莽欲厌众意,令武子况嗣为侯,谥武曰刺侯。莽篡位,免况为庶人。”

何氏谱记载,何况元始四年(公元4年)嗣爵为侯。

哀帝于公元前7年即位,公元1年死去。何武卒于公元3年。王莽公元8年篡位。说明何武封地在山东仅一年,在南阳约十五年。

东汉时南阳郡治在宛县,犨在今天的南阳方城、叶县一带,汉朝属堵阳县。汜水,出自方山,在南阳。

韩氏族谱记载,汉五年春,韩王信获封国于颍川一带,此为其后人第一郡望。西汉末年,韩王信后人韩骞迁堵阳,发展为第二郡望。迁堵阳的时间,正是何武、何况侯国尚存时期,难道不是投奔何况去的?

史书记载,东汉末年何颙居南阳襄乡,何进为宛人。《魏书》、《陈留耆旧传》均记载琅琊相何英,以女嫁高慎;晋代的《襄阳耆旧传》也记载了何英,称他是车骑将军何熙之父。襄乡、宛、襄阳,都与方城邻近。史书又记载何熙为陈国人,其后人何虁、何曾为陈国阳夏人。看来,自何熙起,又外迁了。

汉朝时,南阳有新都,四川广汉有新都。《续汉书•郡国志》:新野,有东乡,故新都。《后汉书》对“新都”注曰:新都,县也,属南阳郡。王莽封也。

东汉时,有南乡郡、南乡县。《魏书》:南乡,后汉属南阳,晋属南乡。

族谱记载:何嘉,字大禧。汉元帝时辟为扬州长史,成帝时转为庐江长史。绥和二年征为安遣将军,不就。仍从叔父居庐江潜邑,后徙新都乡永贵里石塘村家焉。

唐代何弘敬墓志铭记载:...(何)嘉为庐江郡长史,罢居潜县南乡福贵里...。

上面族谱中有关何嘉的记载,与《汉书》何武传、何弘敬墓志铭相符。综合族谱与墓志铭,可以知道何嘉不是迁居郫县附近的新都,而是迁到了何武侯国附近的南阳新都乡或南乡。

晋武帝平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而南阳新都乡是王莽封地,仅出现在东汉史书中。东乡为故新都(旧新都所在地,在今天的枣阳境内?),新都乡在今天的新野县城东侧,何嘉居住的地方后来属于南乡县。仔细查一下史书与《水经注》才发现,原来东汉末年的何颙何进,也居住在这附近。

《全唐文新编》记载何进是何武的后人,晋代《襄阳耆旧传》记载有何英,东汉末年此支何氏与当地的豪族多有联姻,浙江淳安谱也与此有关。

【注3:南乡一般是指县、郡地名,如某某为南乡人。西汉末,同时存在新都、南乡二名的,只有南阳新野一带。“南乡福贵里”与“新都乡永贵里”,可能是石塘村在不同时期的两个上级名称,后来的南乡县应该包括了新都乡。墓志铭应该断句为:何嘉罢,居潜县南乡福贵里。唐朝墓志发现有“歙县南乡”,这一带属于新都郡,应是东汉末人口南迁的结果,与淅江淳安谱所载何滕情况相符。】

何比干在武帝时任丹阳都尉,何武曾任扬州刺史,何嘉任庐江长史,何显或任扬州长史。考古发现有汉墓木牍载有扬州江都胥浦多名何姓人,时间为元始五年(公元6年)。这在何武王莽逼死不久,牍文表明这几个在服苦股。

三、南阳堵阳与张、韩家族

河南南阳的堵阳,有黄石山,又名方城山、北武当山,俗称小顶山。此山盛产砚石,“中国黄石砚”闻名遐迩。相传山上庙观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有汉张良拾履拜师的仙人桥遗迹。

堵阳是汉文帝时著名大法官张释之的故乡,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景帝时张释之改任淮南相。张释之死后,他的儿子张挚官至大夫,后被免职,至死未再做官。

汉武帝时张汤为廷尉,《汉书》记载,大臣袁盎称“张汤与张良同祖”。张良父亲与祖父五世相韩,张氏家族应该比较大,张汤与张良同祖应该属实。现在有人说张良本名姬良,是博浪沙事件之后才改张姓的。而张良后人族谱表明,他们很早就姓张。

《后汉书•何敞传》记载,武帝时,何比干为廷尉正,与著名酷吏张汤同时。“张汤以残酷见任,而比干务仁恕,数与汤争,虽不能尽得,然所济活者以千数。”如果不是张汤先人与韩国有特殊关系,何比干是很难有此作为的。族谱中,比干的母亲为张氏。

张汤之子是张安世,在汉武帝、昭帝、宣帝时,均显赫,家族中八代封侯,整个家族兴盛了近200年。何修、何成、何比干、何敞这一家族也差不多。

张良一支的张氏族谱记载,东晋初年已在方城(堵阳)居住多代,晋代晚期迁至襄阳。明朝时仍有张良后裔根据族谱从河南其它地方迁往博望乡一带。

湖北郧阳的韩家洲,清一色的韩姓,有族谱,传说是淮阴侯韩信的后人,其实是韩王信。韩家洲也称堵阳(或赭阳),这个韩家洲堵阳地名有可能比南阳堵阳更早。

韩氏族谱记载,韩王信后人韩骞于西汉末年迁至堵阳,发展为堵阳韩氏望族。东汉有韩棱,三国时有韩曁,唐代有韩愈。襄阳附近韩岗村有大型韩氏古墓群,称韩冢。2009年考古挖掘出了韩法立家族墓,属于东晋晚期(孝武元年,公元454年)的外迁合葬形式。墓志上的“辽西韩”,以昌黎为郡望,是西汉韩颓当后人。此墓也可以说是韩愈的家族墓。其中一墓(初定为隋唐时期),发现刻有“何”字的砚台,说明隋唐时韩何两家或共用家族墓。

【注4:《辽史》——营州,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昌黎韩氏谱与何氏谱汉初人物相符。】

东晋末年,襄阳激战,守将朱序的母亲韩夫人,见儿子忙于全面防务,便亲自登城巡视,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势险要,必先受敌,便带领家婢和城中妇女,夜以继日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敌军攻破,守城将士移驻新城继续战斗,保住了襄阳城。后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有功,就把此段城墙称为“夫人城”。朱序是义阳人(义阳仍在南阳至襄阳一带),其母亲有可能是堵阳韩氏,即韩王信的后人。

西汉以后的正史中,总共只出现了四个堵阳人(或赭阳人),分别是张释之、韩暨、韩寿、韩延之,后三人是有间隔的同一支韩氏,是东汉末年至晋代人物。

以上资料表明:南阳博望乡是原韩国君臣后人的汇合地。

四、其它关联与初步结论

有关何、韩、张三族的渊源,其实远不止上面这些,下面再讲几点泛一点的关联:

何成任胶东相,胶东国在今天的山东即墨。何武初封汜乡侯,封地在琅琊不其,在今山东即墨西南。《襄阳耆旧传》记载,东汉时何英任琅琊相。在西汉,张释之、张汤、何比干、何寿、何武等人均担任过廷尉一职。西汉末至东汉,有两名何姓人任蜀郡太守,南阳张禹也担任此职。

西汉末年的何武、何况封地在南阳博望乡,东汉末年的何颙、何进均居住在南阳市附近。何休、何桢均居山东济南,何休墓在济宁任城,何桢后来迁居安徽潜山。初期的任城国国都,在今天山东微山县一带,这也是张良封留侯的地方,当地有留侯祠、墓。在河南堰师晋武帝峻阳陵,发现了何桢墓表,还有同期人物韩寿的墓表。韩寿是堵阳人,韩王信的后人。

张良的张氏家族,无疑是末代韩国最高贵的家族之一,而族谱中何允的配偶姓张。随何允避居民间的后两代,配偶分别姓田、李。在何氏谱中,第四世(何信)至第九世,记载有配偶姓氏的共8人,其中王氏3人,张氏2人。印证了初期的何氏,与张氏、王氏(王陵)家族联系紧密。虽然何氏与韩王信后人相关程序很高,能印证了韩何同源,但早期韩何不通婚。

综合以上各部分内容可见,何允谱早期人物,与韩王信后人、张姓家族、王姓家族的关联,是很明显的,没有出现不合理的地方。相反,对族谱的真实性,全部给出了支持性结果。

这里要特别提到何嘉,他是史书上没有出现名字的人物,但今天的族谱与唐代何弘敬墓志铭记载一致,与《汉书》也相符,即为“庐江长吏,何寿兄之子”。这说明,目前的何氏谱包含了唐代谱的内容。由于前几代的内容完整而自洽,因此可以肯定,庐江何氏谱历史久远,是历代传承下来的族谱,其可信度较高。此外,此谱与《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晋书》等正史及其它古籍,均具有极高的一致性。

虽然何氏郡望有扶风郡、蜀郡、陈郡、庐江郡、东海郡、晋陵郡、清源郡等,但现在流传下来的族谱,只有庐江郡何桢支系与浙江何滕支系,是比较完整的。浙江淳安一带的族谱记载何嘉后人东汉时迁临安(杭州),早期世系关系与大同谱相近。从族谱的传承条件看,以江西上饶谱、瑞昌谱为例,自隋朝起,一直居住在那里,紧邻庐江何氏的发源地,完全具备保证族谱连续性、完整性的条件。从多地谱序的记载来看,在南宋之前均有族谱,与上面的结论相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庐江,武帝封,南阳,韩王信,韩说,何武,胶东王,公元前,史料,族谱,故事传记,南乡,南阳,韩王信,何武,族谱

51乐看下载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庐江,武帝封,南阳,韩王信,韩说,何武,胶东王,公元前,史料,族谱,故事传记,南乡,南阳,韩王信,何武,族谱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庐江,武帝封,南阳,韩王信,韩说,何武,胶东王,公元前,史料,族谱,故事传记,南乡,南阳,韩王信,何武,族谱的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