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乐看下载网 > 看历史 > 名相韩琦的兴衰成败: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

名相韩琦的兴衰成败: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

四相簪花

北宋庆历五年,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发现自己家后院的"金带围"开了花,便邀请同在扬州的王安石、王珪前来赏花。

"金带围"是一种芍药,素来有名,传说中只要开花,城中便要出宰相,而韩琦院中的花开了四朵,朵朵大红花瓣围绕金黄花蕊,极尽富贵之相。

因开花四朵,韩琦便想着再邀请一人,碰巧其人身体不适,转而请当时路过扬州的陈升之参加,其与王安石、王珪同在大理寺供职,便也相熟。

换盏赏花之间,韩琦兴致一起,便摘下四朵花,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也许是命运使然,在余后的三十年里,这四人都在不同的机缘巧合之下登堂为相。便成了著名的"四相簪花"

韩琦其人: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作为北宋中期政治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韩琦的一生大起大落,可谓曲折,能在百年之后得一句大相公,实为英杰。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谏官本色、不惧权威;劝谏帝王、痛斥中书

韩琦为国忧民最早体现在其出任谏官时,当宋仁宗沉迷后宫,略耽朝政,他劝谏皇帝:"选其无用之人放令出外,以消阴盛之变。"一方面是让皇帝忠于朝政,另一方面也给了宫中众多宫女一条生路,为皇帝博了美名。

而当仁宗耽于礼乐玩乐,韩琦当下便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劝诫皇帝不可浮于表面,纵然礼乐为皇家之仪,可彰显皇家风范,但也不可失了分寸,西北边防未平,还需多忧心。

若说这些对于谏官来讲都是分内之事,那么一朝罢免朝中四位老臣,与大势力为敌,就不可不赞一声敢作敢为、大公无私了。

他上书弹劾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痛陈其过,说宰相老病、参知政事无能,在其位不能谋其政。王随虽为宰相,不但不忧国民、做实事,反而信奉巫神之道,称病不上朝;陈尧佐以权谋私,以官位养老;韩亿以权谋私,为其子升换官职;而石中立不适合政治,只能做文书一类工作。四人皆德不配位,

为此事,韩琦连上四次梳陈,一时之间,朝野震荡,百官皆敬佩其勇气,为国为民与权力中枢为敌,是多大的勇气,最终,仁宗无奈,一朝罢免四人。

韩琦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谏官产生了影响,朝中谏官不再畏首畏尾,而是能够真正站在国家百姓的角度上,针砭时弊、痛陈朝中错漏。而对于韩琦个人来讲,这更是其从"俗吏"到"帅臣"的一场转变。

北宋政治冗杂,土地兼并严重,"三冗"、"两积"状况不减,中央政府财政吃紧,再加上西北边防未定,内忧外患之下,国家风雨飘摇,百姓生活艰苦。

在这样的条件下,若不大刀阔斧的改革,国家之根基就会遭到动摇。

庆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虽历时不长,终以失败告终,但在北宋历史上却至关重要,更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其拉开序幕。

韩琦其人在这一阶段中提出体现的革新精神十分鲜明,而其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场改革中所持态度的不同,也十分耐人寻味。

庆历三年,范仲淹向仁宗提交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措施,意图整顿吏治、节省钱财。

韩琦时任陕西宣抚使,在陕南镇压因干旱而爆发的农民起义,正是因为如此,即便韩琦在庆历新政中属于激进派,但最终由于并未参与太多,并没有成为反对派打击的主要目标,仅是略有牵连。

改革遭到朝中反对派的阻挠,到了庆历四年九月,改革派在朝中的势力已消退殆尽,只有范仲淹及几个拥趸苦苦支撑。

最终改革派被扣以"朋党"的帽子,彻底失败,流放入狱外放,韩琦在其中不断周旋,保全力量,最终也外放扬州。

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革,在经济、军事、教育三方面着手,以青苗法、保甲法和保马法为主,兼顾人才选拔和科举制改革,与前次不同的是,韩琦在这次变法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一个激进的改革派,他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虽然能够将钱财收归国库,但百姓却会变穷,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民才是根本,所以最终韩琦上书与王安石针锋相对,反对青苗法。

但反对归反对,韩琦的一切意见都不是出于私利,在具体实行时,并为加以阻挠,而是帮助改革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外任一方,造福一地:只思民尽适,守鬓忘霜侵。

自庆历五年开始的十几年间,韩琦先后在扬州、郓州、成德军、定州、并州和相州做官。每到一地,他都尽心尽力,造福一方百姓。

在扬州执政时,他发现当地将用来救济百姓的义仓粮食无偿放进官仓,这对百姓生计不利,于是立即上书朝廷,启用常平仓,将义仓内的粮食拨进常平仓,用以备不时之需。

于郓州抓捕盗贼、于定州救治水灾饥荒,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宋仁宗感其政绩,给予嘉评"朕甚嘉之"。

到了至和二年,常年病中的韩琦请求回乡任职,按律例,官员只有在辞官后才能回乡,为了防止其以权谋私,惠及亲戚,更是为了防止其勾结地方势力形成割据。但最终皇帝却答应了韩琦这个请求,可见其威望。

"只思民尽适,守鬓忘霜侵。"这是韩琦自己所做的诗,只期盼着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自己两鬓斑白也全然不觉,这便是韩琦的心系百姓之心。

君王更替下的大智慧:一心为国,十年为相,历经三朝

嘉祐三年六月,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开始了其政治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为相十年。

但高峰即面临挑战,时宋仁宗三子早亡,皇嗣问题即家国之重,迟迟没有继承人对于国家来说,即意味着不稳定,在君主身体欠佳之时,立嗣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边是急于立皇嗣固国家根本的臣子,一面是刚痛失亲子、年迈老弱的皇帝,危急存亡之时,宋仁宗还幻想着后宫能再有子嗣,这就拖了五六年。

后仁宗去世,英宗即位,病弱之下由曹太后垂帘听政,但两权并立,迟早会有矛盾,更何况英宗与韩太后并非亲生,后母与嗣子之间更难相处,再加上左右朝臣与拥趸为了权力不断进献谗言,致使两宫心离。

后来英宗身体见好,韩琦又向韩太后请奏还政于英宗,正是因为如此,即便改朝换代,宋英宗掌权之后还是十分倚重韩琦。

但韩琦并没有止步于此,凭着宋英宗的倚重安于现状,而是进一步的考虑了国家,时宋英宗体弱多病,韩琦又开始考虑起了立嗣问题,他先后向曹太后、宋英宗进言,将自身置之度外,即便两面得罪,也要为社稷着想。

治平四年,宋英宗病逝,宋神宗即位,此时的韩琦在朝中颇有威望,得三代皇帝重用,十年为相,但也树了不少政敌,正值改朝换代之时,便有人上奏弹劾其广结朋党、专横跋扈。宋神宗其实并不相信,但韩琦早就有退隐之心,借此辞官归乡,神宗挽留不住,便只能答应。

结语

韩琦在北宋政治史上的地位自不必多说。

他刚正不阿,以天下为己任,从庆历新政失败后下任扬州,到王安石变法中据理力争,他从来都是以百姓为己任,造福一方。

而从朝堂政治来看,他进谏宋仁宗立嗣,以求天下安生,在曹太后与宋英宗产生矛盾时,又能从中缓和、调护两宫;英宗身体渐好,他便劝说太后放权于天子,正当宋英宗器重于他,他却能居安思危,要英宗早早立嗣。果不其然,英宗病重,神宗即位,韩琦便告老还乡。这一步步便是韩琦能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立身处世之本。

从个人来看,韩琦也确是个刚正不阿的真君子,他正衣冠,注重外表,与王安石同朝为官时,曾因王安石不拘小节而颇有微词,认为其彻夜玩乐,不重外表,实际上王安石是彻夜读书导致来不及洗漱上朝。但即便如此,王安石对韩琦其人仍十分敬佩。在对夏战争中,范仲淹与韩琦也曾政见不合、当面争吵,但过后仍能精诚合作,不以私利而对公事。

由以上可见韩琦其人对家国百姓之忠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仁宗,改革派,宰相,新政,王安石,皇帝,天下,朝迁,相十载,韩琦,观点评论,宋仁宗,宋英宗,王安石,庆历,韩琦

51乐看下载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仁宗,改革派,宰相,新政,王安石,皇帝,天下,朝迁,相十载,韩琦,观点评论,宋仁宗,宋英宗,王安石,庆历,韩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仁宗,改革派,宰相,新政,王安石,皇帝,天下,朝迁,相十载,韩琦,观点评论,宋仁宗,宋英宗,王安石,庆历,韩琦的热门信息。